dms(关键词B)

什么样的车联网,才能让你在车内放弃使用智能手机?(二)编辑导语:一提到智能座舱,你会想到什么?智能座舱并不完全等同于车机,而是用户在座舱里能够感知到的一切软硬件的集合。作为一名智能座舱产品经理,需要做的是产出增强行车安全,提升用车效率,愉悦出行体验,并兼具商业价值的产品,而不只是提升车辆科技感。作者分析了智能座舱产品规划的

什么样的车联网,才能让你在车内放弃使用智能手机?(二)

编辑导语:一提到智能座舱,你会想到什么?智能座舱并不完全等同于车机,而是用户在座舱里能够感知到的一切软硬件的集合。作为一名智能座舱产品经理,需要做的是产出增强行车安全,提升用车效率,愉悦出行体验,并兼具商业价值的产品,而不只是提升车辆科技感。作者分析了智能座舱产品规划的6个问题,我们一起来看下吧。

dms(关键词B)

上一篇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分析

人们都在手机上干什么?能否把手机粘在车内当车机使用?做一台车规级手机,粘在车里,用户就会放下手里的手机吗?

得出结论:

与其希望让用户在车内完全放下手机,不如提供更高效的交互方式,发挥车机和手机各自的优势,并将两者打通默契配合,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。

这篇文章则具体分析,智能座舱应该如何构建自身产品力,与手机互联互通到什么程度,才算是无缝切换。

一、智能座舱的产品范围

一提到智能座舱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中控大屏,但智能座舱并不等于车机,而是用户在座舱内能感知到的一切软硬件集合。从整车构成上来讲,智能座舱包括娱乐域和车身域的座椅、空调、灯光等。

dms(关键词B)

二、为什么提出智能座舱概念

1. 用户需求升级

用户对汽车最根本的需求,是安全、高效的从 A 点到 B 点的交通需求。当基本的交通需求满足后,用户则会进一步追求用车场景中各项事宜效率的提升,而不仅仅是车辆速度。此外,驾驶员听音乐、乘员看窗外风景或玩手机,都是情感上的需求,用户还需要更愉悦的出行体验。

用户出行需求的发展过程,其实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,以及由此衍生的贝恩 B2C 用户价值要素金字塔中都总结过了,可以概括为:

基本需求:安全的出行进阶需求:高效的出行情感需求:愉悦的出行dms(关键词B)

3. 产业发展需要

自从汽车装上了收音机,它就不再是纯粹满足出行需要的产品。结合智能座舱提供的各项服务,主机厂可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,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的同时,扩充了企业盈利的结构组成。

互联网从 PC 时代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,手机用户流量已经见顶,包含大量数据的汽车成为互联网厂商待开发的洼地。

4. 技术能力具备

芯片算力的提升和 5G、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成熟和应用,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座舱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
无论从用户需求、产品迭代规律、产业发展的角度,仅仅安全出行,已经不满足各方需要。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共同促进下,智能座舱应运而生。

三、智能座舱应用生态现状

1. 合作方式和销量导致应用引进边际成本高,效率低

目前互联网厂商在汽车行业大都以 2B 模式开展业务,即互联网厂商根据主机厂要求定制开发,或提供 SDK 与主机厂 / Tier1 共同开发,互联网厂商通过向主机厂收取开发费、license 费等盈利。

相较于手机,汽车的销量可以说是极少,所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引入车内的边际成本更高,效率更低。

2. 稳定性要求高,应用适配保守

相较于手机,车机卡顿、死机带来的后果更严重。车机遭到用户投诉后,主机厂也可能会对相应供应商罚款。所以主机厂和车机供应商对车机稳定性要求更高,除出厂自带应用外,一般不允许用户自行安装应用,或仅能安装白名单中的少量应用。

所以,智能座舱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目前还相对匮乏。

四、在座舱中,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发生变化了吗

在完全自动驾驶实现之前,驾驶员还需要花精力在驾驶上,所以车内的用户需要分为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来讨论。

驾驶员:驾驶员应该全神贯注在驾驶上,不能做太复杂的操作,更需要与车辆相关的控制及服务,如停车缴费、加油、保养等服务。

乘客(驻车中的驾驶员等同于乘客):即车内的普通互联网用户,依然有可能使用任何一种互联网服务。

根据比亚迪披露的一份数据,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车内用户需求。

dms(关键词B)

车内乘员及情绪识别(DTS)

但在真正契合用车场景的产品面市之前,也可以将手机上已经成熟的产品先搬上车机。所以总体的策略是一手复制手机生态,一手建设座舱生态。

1. 开放手机 App 安装

尽管从手机切换到车机存在切换成本,以及隐私和交互问题(《什么样的车联网,才能让你在车内放弃使用手机?》已进行了详细论述),但也不意味着把手机上已有的服务搬到车机上没有意义。

首先,通过开放手机 App 安装,可几乎无成本快速引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。

比亚迪 DiLink 正采用了这个思路。

dms(关键词B)

MIUI12.5增强版介绍(MIUI官方微博)

但后台应用保活,只是解决了单设备的现场恢复问题。第一个解决跨设备现场恢复问题,并且也解决最好的是苹果,苹果把这个功能叫做“接力”。

“接力”功能视频介绍(Apple 官方微信公众号)

dms(关键词B)

“接力”功能介绍(Apple 官网)

使用苹果“接力”功能的必要条件是,多个苹果设备上登陆同一个苹果账号。那想要车机和手机间实现“接力”,应该登陆谁的账号呢?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,而是用户数据归属问题,但在用户数据归属问题上,没有人想要让步。或许需要主机厂生产手机,或者手机厂商生产汽车,才能化解[狗头]。

所以,无缝切换,就是智能座舱和手机之间的“接力”。一个设备上没做完的事,可以在另一个设备上恢复现场继续完成。

智能座舱要提供手机无法提供的价值,就需要依赖手机上没有的硬件和数据,这也是开篇先要明确智能座舱产品范围的原因。这里我再抛砖引玉,举一个发挥智能座舱和手机各自优势,并默契配合的例子:

车内的音响设备不仅远超手机播放效果,也是不少用户拥有的唯一一套音响设备,结合车内氛围灯,车载 KTV 的体验是手机 KTV 无法同日而语的,甚至可以结合车辆内外摄像头的画面,液晶仪表界面,生成一段音乐 vlog。如果对自动生成的 vlog 不满意,需要手动编辑,并进行社交分享,则切可换到手机上进一步操作。

六、智能座舱应用生态的盈利模式

由于车机屏幕规格繁多,甚至屏幕横向或竖向安装,行业内都没有达成共识,所以各主机厂会分别联合互联网厂商,对 App 的 UI 交互进行定制。

极高的开发成本和极低的用户量,导致互联网厂商的投入无法通过用户收回,所以向主机厂收取开发费和 license 费等。主机厂则会将该部分成本算作整车制造成本,目前几乎无法通过 App 的服务产生营收。

这种合作方式并不利于智能座舱应用生态的拓展,还需要产业链进一步磨合。

手机厂商和 App 开发者的合作方式,可以给主机厂或 Tier1 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。

1. 预装

App 直接从产线预装进手机系统,用户开机后可直接使用。

App 品牌和用户数据归属为 App 开发者,业务由 App 开发者独立运营。

通常按 CPI , CPA 结算。

2. 白牌

App 开发者提供内容和服务,手机厂商定制 UI 交互,并可增减需求,App 名称和 Icon 由手机厂商定义。定制 App 直接从产线预装进手机系统,用户开机后可直接使用。

App 品牌归属为手机厂商,用户数据双方共享。业务由 App 开发者运营,或双方联合运营。

手机厂商向 App 开发者支付版权费或分成。

七、总结

智能座舱服务生态发展思路如下:

1. 一手复制手机生态

开放手机 App 在车机上安装,快速低成本引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。

2. 一手建设智能座舱生态

统筹出行全流程,抓住终点场景,提供正向体验波峰,并确保流程结束时的体验,给用户留下积极印象。

基于出行意图将服务终点延伸,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的同时,也能扩大产业链的盈利空间。

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,在保证车辆安全行使的底线要求外,提升出行效率、愉悦驾乘人员身心的需求,也越来越值得投入。

3. 智能座舱与手机互联互通

基于座舱独有硬件和数据,发挥智能座舱优势,与手机互联互通、无缝切换,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。

八、结尾

智能座舱中的液晶仪表、中控屏、座舱域控制器等,以及涉及的所有软件,一直被当做车辆零件由 Tier1 提供,主机厂集成。智能座舱的主要价值,目前还体现在提升车辆科技感,增加销售辅助卖点上。

作为智能座舱产品经理,我的荣耀是产出增强行车安全,提升用车效率,愉悦出行体验,并兼具商业价值的产品,而不只是提升车辆科技感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机厂看到了智能座舱的价值,业务逐渐向 Tier1 渗透,组建了自己的智能座舱研发团队,我也因此有幸加入进来。

当智能座舱的产品力,成为用户选购车辆重要的考虑因素,以及主机厂重要营收来源时,就是用户对出行的需求从安全快捷,真正升级为身心愉悦的时候。

参考资料

作者:25磅,微信公众号:25磅

本文由 @25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pfj.com/22535.html